《荀子》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者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化璀璨生辉的一个时代。一部《荀子》更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举行了历史性的归纳综合和总结。这部书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堪称经典。
《荀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孝敬,是雄浑渊博、包容诸家的唯物之作。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纪录,《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其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荀子》全书共32 篇,其中许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基本上包罗了他所有的重要思想。
荀子的文章说理严密,每提一个看法,都要重复分析、比力,论据一个接着一个,不容你不颔首称是。荀子还善用比喻,《劝学》推演论不足两千字,却用了六十多个比喻;单是这个开头,就用了四五个之多。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匹夫不行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简陋》 —— 荀子名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战国·荀况《荀子·修身》。
非:品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
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攀龙趋凤。赋:松弛.伤害。
这几句天意是:品评我品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侪;一味对我攀龙趋凤者,正是要松弛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仍有借鉴意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骥一跃:骏马。驽(nu奴)马:劣马。
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凌驾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论述学习的原理。
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结实的骐骥不愿连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受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
此条阐明的治学原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先义尔后利者荣,先荣尔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 荀子经典语录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掉臂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
焉:于此,双音合成词。这几句大意是:积土就会堆成大山,山中自会兴起风雨;积水就会汇成深潭,其中自会发生蛟龙。
荀子的原意,是说明在学习中日积月累,终富学识的遭理。其实万事莫不如此:乐成寓于详细而细小的事情之中。
可用于知识积累及做事原理的比喻。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 —— 荀子名言见《荀子·议兵》。兵要:用兵的要领。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拢自己。
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领在于能使人民归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原理在《左传》中就已讲得十分清楚。例如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僖公廿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卅三年秦晋般之战等,都说明晰这一原理。
此句可用以说明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见《荀子·正论》。
恶(wǜ务):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这人的多了,这人就危险了。
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几多,就是一小我私家(或一个国家)危险与否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简陋》见《荀子·简陋》。
博:教诲、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
此条接纳对比的方法,以尊师与贱师为尺度,权衡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身分,但却发人深省。“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职位决议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肯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愤。
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丁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纪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见《荀子·修身》。
饶乐:富足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刻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田野荒而仓廪实,黎民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 荀子经典语录见《荀子·富国》。
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黎民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
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黎民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黎民安身立命,勤于生产,田野才气多收粮食,仓藏才气充实;只有黎民富足,国库才气富足。若不惜民悯农,黎民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死亡。
这几句可用于揭破苛政。学不行以已。《荀子·劝学》见《荀子·劝学》。已:停止。
本句大意是:学习不能够中断,应当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一连的、循序渐进的历程。
学习,自有其严整的内在逻辑。因此,学习是不能够间中断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荀子提出的~,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它指出了教育与学习的纪律,具有格言意义,因而流传甚久甚广,至今为人们所常用。
学问不厌。《荀子·简陋》见《荀子·简陋》。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
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历程中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行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
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纪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见《荀子·非十二子》。
当(dàng档):恰当。知:明确事理。这几句大意是: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确事理;不说话时也很恰当,这也是明确事理。
一小我私家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恰当,是否恰到利益。说话时正是该说的时侯,且说得恰如其分,这是明理;缄默沉静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
这几句可用于说明言谈必须恰当。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荀子《荀子·天论》经由历代都相沿稳定的工具,足以作为一贯适用的原则. 朝代有兴衰变化,但都是用一贯的原则来适应.整理出一贯的原则来,社会就不会杂乱.不明白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事物的变化.道贯:一贯的原则.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理:整理.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
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原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结果并体现出来。
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一定性。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见《荀子·儒效》。
知之:知道原理。行:行动,实践。敦:厚。
这两句大意是:明白许多原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盛,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酿成行动,再富厚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历程中必将遇到重重难题。
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看法,现在看也是正确的。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论,主张;有故:有凭据。指所持的看法和主张有一定的凭据。之:代词,指所说的话。
话说得有一定原理。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 荀子经典语录见《荀子·法行》。
本句大意是:好医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尽快治好,所以通常医术高明的医生。
去上门求医的人就多。本句多用来说明从病人的几多,可以看出医生技术的高明与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识渊博、处世履历富厚的人,登门求教的人就多。
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父老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愿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战国·荀况《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
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一定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
怒不外夺,喜不外予。《荀子·修身》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太过,夺:剥夺。
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恼怒时差池人太过地处罚,兴奋时差池人太过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行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听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冒犯刑法的人,纵然再恼怒.也不处罚太过;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浏览的人.纵然再喜欢,也不夸奖太过。
这几句可用于申饬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恰当.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恶(wù悟):讨厌,畏惧。
辍(chuò绰):停止,破除.辽远:遥远宽阔。匈匈:同“汹汹”,吵吵嚷嚷。这儿句大意是: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玲而破除严冬,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改变宽阔,见识远大的人不会因为眼光短浅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动。
这几句先以自然纪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喻,强调人们的正常行动不要因为种种滋扰而中止。可供叙述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时引用。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肯定选择民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靠近贤德之士。荀子是。
“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革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情况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情况,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
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经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头的人经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门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康健长寿。
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分,戒惧过头,就会损耗精神,倒霉于身体各部门正常功效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经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申饬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分,以免有损身心康健。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怠慢:懒惰,松懈。
作:发生。这两句大意是:懒惰、懈慢就会忘记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懒惰、懈慢会便大脑处于松弛、麻木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处境,忘记了对自身的防护,对一切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送样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申饬人们要警醒、审慎,不行懈怠。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简陋》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简陋》。纤纤(xiān先):细微。
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发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生长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生长、形成的历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
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行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申饬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荣辱》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用饭,严寒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喜好利益而厌恶祸患,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天性。
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天性。可以用这几句讲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获得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仲尼》战国·荀况《荀子·仲尼》。
嗛(qiàn欠):不足。这几句大意是: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预先为之谋划;处境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预先作好准备。这就是所谓“有备无患”,即令有患亦可以从容应付。
因为世事是庞大的,人生是曲折的,对于逆境不行不防。这几句可用于申饬人们居安思危。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战国·荀况《荀子·不苟》。养心:指自我修养。
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以真诚为最好。“诚”是古代重要的道德尺度之一,有真诚、忠诚、老实、老实等多方面的寄义。
撇开其时的封建内在,那与奸诈、虚伪相对的“诚”,仍是今世应该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在讲为人处事的准则时可以化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优美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晰这种感受意识。
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体贴、敬服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庞大伤害,申饬人们切不行恶语伤人。凡蜚语、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荀子·致仕》战国·荀况《荀子·致仕》。流:没有凭据。
流诉:诽语,诋毁。不官:不公然。衡至:横逆而至。
这几句大意是:通常那些没有凭据的言语、说法、事情、谋划、歌颂、诋毁,不公然而横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对这些要小心看待。世上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蜚语蜚语,不管它是毁也好,誉也好,既然它不敢公然,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流传,大多是一些醉翁之意的人怀着某种不行告人的目的的作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无聊的人不卖力任的妄言,其效果往往伤人坏事。所以高尚的人对此要洞察秋毫,审慎看待。若是对己,要置若罔闻;若是对人,则不行以谣传讹。
这几句多用于申饬人们对一切蜚语蜚语都要小心审慎。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战国·荀况《荀子·正名》。
奋矜(jīn今):狂妄。伐:自夸。
这几句大意是:有善于全面听取种种意见的明智,而没有狂妄自大的样子;有膏泽普及万物的宽容和仁厚,而没有自吹自擂的自得之色。这几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谦虚、审慎、贤明、宽厚的人。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战国·荀况《荀子·解蔽》。
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基础原理。
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确关系到全局的大原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规模的局限,或由于小我私家认识上的偏见,多数易于被局部的小原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原理。
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行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儒效》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这几句大意是:处置惩罚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正义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正义的就破除掉。处置惩罚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正义为尺度,因为这切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切合社会生长的趋势。对正义有利益的就去办,就支持;对正义没有利益的就坚决破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切合正义的原则。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敬:敬重审慎。
慢:怠慢,疏忽。这几句大意是:通常种种事业的乐成,一定在于恭谨小心;它的失败,一定在于怠慢疏忽。
所谓“敬”,就是小心审慎,认真卖力,一丝不苛;所谓“慢”,就是搪塞了事,纰漏大意,怠慢疏忽;“敬”.显示出对事业的追求,“慢”,表示了对物质生活的贪图;“敬”体现出努力的进取心,“慢”体现了消极被动的心理。很显然,“敬”与“慢”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情态度,自然也带来两种差别的效果。
前着将使事业兴盛蓬勃,后者势必导致衰落失败。可以此二句说明对事情的差别态度将带来差别结果,勉励人们勤于事业。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这几句大意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智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即是愚蠢。~几句看来很简朴,实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
在一般人看来.有谁不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呢?但在实际生活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人太多了。那种指鹿为马的人,那种混淆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种信口雌黄、乱说八道的人,无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只管他们这样作总会找出种种捏词,但历史最终证明晰他们是最愚蠢的。
这几句蜕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说明人的智慧与愚昧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流丸止于瓯臾,蜚语止于知者。《荀子·简陋》战国·荀况《荀子·简陋》。
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转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蜚语蜚语遇到智慧人便消失了。
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晰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责不怪,其怪自败。转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转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转动了,蜚语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智慧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蜚语,“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正名》。无稽(jī积):无从查考,无凭据。
这几句大意是:没有凭据的言论,人们见不到的行为,听不到的战略,君子应该慎重看待。没有凭据的言论,或耳食之闻,以谣传讹,或醉翁之意,造谣诬陷,人们自当慎重看待,不行轻信;“不见之行,不闻之谋”皆处隐幽之中,人们不得而知,多鬼蜮魍魉之行,往往出人不意,攻人不备,人们尤当慎重看待。这几句是从《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化来,用于申饬人们要警惕那些无稽之言和暗地谋害、隐蔽施行之事。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柱:通“祝”,折断。
束:被约束。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坚强就自己招致折断,过于柔弱就自取约束。任何事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跟度,凌驾这种限度,就会导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转化,这两句话正说明这样的哲理。可用于对性格的规劝。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
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
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小我私家享受荣誉还是遭受羞耻,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议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增强修身立德的磨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
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凭据人们的配合意向相约而定。
俗成:配合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牢固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认可,牢固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
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配合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认可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恒久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荀子·修身》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
累:聚集。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累。
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乐成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
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生长的纪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辉煌的业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
这几句大意是:纷歧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乐成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晰事物生长历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
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
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纪律,进而革新自然,到达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到达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辉煌思想是分不开的。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
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
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
制:管制,控制。从:顺从。
颂:赞美。用:使用。
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赞美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实使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
人在天的眼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仆从,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使用自然。这一辉煌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实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气力,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生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天体,自然。
行:运行,运动。常:纪律。
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纪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残暴而死亡。~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
荀子认为:天有运行纪律,人有能动气力。天的自然气力和人的能动气力有各自作用的规模。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
天的自然纪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温顺应自然纪律,充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纪律。荀子的这一精炼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线。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穷:拮据。
这几句大意是:能相识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埋怨别人;知道自己运气前途的人,从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经常很拮据;埋怨上天的人,经常没有志气。这几句说明人不应“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能够相识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情况、天气候有所相识。
做不到这些,经常会在事情中泛起种种问题,泛起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降低,从而发生新的、更多的同题。可用以劝勉青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战国·荀况《荀子·乐论》。
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感人。化人:作用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感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作用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发生一种努力向上的气力;缱绻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彷徨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
所以昔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效时可以引用。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工具;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差别偏向的声音。
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原理。劝学的原理原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例如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朴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原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
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航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术(因用心不专技术不精)而经常陷入逆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的集中到一点上的原理。否则,浅学辄止,中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
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历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形貌,论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需要眼、耳、心、口的努力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挤其它,都是不行能奏效的。
此句以“耳”、“心”为例,蕴藉生动,原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知(zhī志):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智慧而且好问,只有这样才气成才。此条道出了人的资质智慧与虚心求教对于成才的辩证关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智慧为条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
资质聪颖却不认真学习,不行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聪慧又不自恃,反而勤学善问的人,才气成为栋梁之材。这其中的深刻原理,至今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
舍:放弃。镂(Iòu漏):镌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镌刻一样工具,刻一刻,停一停,甚至爽性放弃了,纵然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纵然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
此条用镌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原理。镌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接纳相比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原理。
此条又接纳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荀子·儒效》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俗能改变人的志向,恒久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
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情况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情况,一定会受到客观情况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民俗、情况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君子曰:学不行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青:蓝色颜料靛青。蓝: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这几句大意是: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色颜料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色更青;冰是水酿成的,却又比水更冷。
这是一个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两个生动的倒子,说明人经由学习和实践,厥后居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个自然和社会的生长纪律,接待发展与逾越,为师者更应勉励学生凌驾自己,使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战国·荀况《荀子·正论》。
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泛起杂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正当,可以使罪犯低头服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平气,发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即是放纵罪犯,达不到处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泛起杂乱。
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气到达制乱治安的目的。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王制》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
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气,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劳绩,不能给予夸奖;没有罪过,不能给予处罚。
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行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效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尺度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到达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发生激励作用。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
裕民:使人民富足。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
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足起来,并善于积贮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虽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足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贮储蓄,这样才气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富强。本名句可供论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黎民。
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黎民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黎民富足,那么国家也富足。国库的财富由黎民供应,要使国库丰裕,必须先使黎民富足,没有黎民贫而国家富的。所以接纳措施,勉励生产,使黎民富足,是国家富足的基础。
这两句可用于论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战国·荀况《荀子·修身》。
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民不因为泛起水灾、旱灾就不耕作。
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叙述人们在从事种种事情时,不能因为泛起难题就停止不前。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作。
斟酌:思量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审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作,节约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而且凭据详细情况随时思量调整。
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醒目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省”即今后来。“开源节省”是生长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履历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简陋》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简陋》。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物。
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光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物。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联合的人才。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战国·荀况《荀子·王霸》。
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宁静。社会杂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举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克制,生产生长,国家就宁静了。
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王霸》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小我私家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劳绩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
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招呼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赞美名誉极高、劳绩极大的人。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非十二子》战国·荀况《非十二子》。诱:受引诱。诽:诋毁。这两句大意是:不为赞扬所引诱,不因诋毁而畏惧。
~二句是说,为人处事.应有一定的原则.应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听到赞扬、夸奖,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胁、吓唬,便移志叛变,卖身投靠。它从正面论述了正人君子面临软硬两手的态度;不受诱惑,不受威胁,坚持真理,坚守节操。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 —— 荀子经典语录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
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名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优美;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
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优美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获得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名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优美;纵然是一般的言谈,言语优美,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优美,都市使人以为名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
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晰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听从君的统治,也会阻挡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荀子·儒效》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小我私家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尔后才气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荀子·解蔽》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灼烁,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差别,何以相有也。—— 荀子名言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宽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相识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无止境。—— 荀子经典语录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荀子·王制》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刻撤职,罪魁罪魁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养。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智慧;没有默默无闻的事情,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劳。彷徨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工具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确。
螣蛇没有脚却能航行,鼫鼠有五种技术却陷于逆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
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却。
”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名言《荀子.成相篇》 注:务本:古时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这个基础。
简释:务本节用,就是开源节省。一方面致力于生财的基础,努力缔造财富;一方面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这样,财富就会不停积累,无限富厚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子经典语录思索以通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 荀子名言战国·荀况《荀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
致: 到达。途之人:指平凡的人。
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 流水同盟的首脑。喻品德高贵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 人都可以把自己造就成为高尚的人。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纵然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纵然再隐蔽也不会不体现出来。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经典语录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经典语录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君者,民之源也。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君戒专欲,臣戒专利。酒乱其神也。
积土而为山,乘之尔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尔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 荀子经典语录敬重,礼也;谦和,乐也;审慎,利也;斗怒,害也。公生明,偏生暗。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名言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笃志而体,君子也。
得黎民之力者富,得黎民之死者强,得黎民之誉者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经典语录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助读资料:有关荀子的小故事1. 荀子做兰陵县令相传,公元前255年,荀子赴兰陵途中,看到沿途灾荒,饥民一路乞讨而行,老幼不能相顾,心中十分伤心。到任后,他连忙开仓放粮,救援黎民,实行新政,兴修水利。但还不到半年,又遭诽语诋毁,辞官去了赵国。
荀子在赵国居住了7年,在孝成王眼前议论军事,将天下兵争形势归结为“兵不血刃”,但这种“仁战”思想也是一样的不适时宜。公元前247年,在楚国春申君的固请下,他再次出任兰陵县令。荀子担任兰陵县令17年,继续推行新政。
他制定吏法,监视县衙内的仕宦各司其职。他考察兰陵的地理、情况、民情,沿湖北行寻找水源。
第二年春天就着手丈量渠门路线,冬天征调民夫修堤坝、开水渠,形成千亩良田。他申明礼义,严格法度,减轻了当地的钱粮和摇役,兰陵逐渐变得仓廪丰实,府库丰裕。同时还兴建学室,开办讲学处,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中,就有厥后注释《诗经》的学者毛亨。
后因春申君黄歇被杀,荀子受株连入狱,放出后被免官。于是他就在兰陵安家,著书讲学直至逝世。2. 荀子讲学荀子曾经两次到齐国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荟萃的中心,对其时的学术民风和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学宫凭据学者的学问、资历和成就,授予他们差别的称呼,包罗博士、学士、上医生、列医生等。齐襄王时期,老一代学者多数作古,荀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则日益突出,成为列医生中年事最长、资历最深的宗师;先后三次担任“祭酒”,也就是学宫首脑的官职,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
本文来源:开云手机版官方下载-www.51jinsuanshi.com